概述 上熱下寒為證候名,指上部表現為熱,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[參考資料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115. 。1.厥陰病證型之一;2.下元虛寒,導致陽氣上越之證。厥陰病證型之一·上熱下寒
分類:醫學百科 > 上熱下寒 2015-08-22
上熱下寒針方指“上熱下寒”病癥針灸治療方法[參考資料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50. ,見吳岜《針方六集·尊經集》:“上熱下寒,視其虛脈而陷下于經絡者,針而灸之,氣下而止,所謂引而下之者
分類:醫學百科 > 上熱下寒針方 2015-04-28
上熱下寒 病證名。 ①寒熱錯雜表現之一。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,上部表現為熱性、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。如外感病誤用攻下,引致大瀉不止,津液損傷,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,甚則咯黃痰或血痰;寒盛于下則泄瀉、肢冷、脈沉遲?!鹅`樞·刺節真邪》:“上熱于寒
分類:醫源資料庫 > 中醫詞典 > 字母S > 2006-01-12
此癥上焦火盛,吐痰如涌泉,面赤喉痛,上身不欲蓋衣,而下身冰冷,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,方用 附子( 壹個) 熟地( 半斛) 山萸( 肆兩) 麥冬( 壹兩)茯苓( 三兩) 五味子( 壹兩) 丹皮( 參兩) 澤瀉( 參兩) 肉桂( 壹兩)
分類:醫源資料庫 > 醫源圖書館 > 中醫古籍 > 傅青主男科 > 傷寒門 > 2006-12-14
上熱下寒證 證名。上部為熱證,下部為寒證。出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多為陽盛于上,陰盛于下。證見胸中煩熱,頻欲嘔吐,腹痛喜暖,大便稀薄等。亦指下元虛寒,陽氣上越之證,證見足脛寒冷,而反微紅似酣,兼見形寒,脈沉細,或伴大便泄瀉,又稱戴陽,為虛
分類:醫源資料庫 > 中醫詞典 > 字母S > 2006-01-12
上熱下寒證為證候名。指泛指上部有熱,下部有寒的證候[參考資料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基本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。出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多為陽盛于上,陰盛于下。證見胸中煩熱,頻欲嘔吐,腹痛喜暖,大便稀
分類:醫學百科 > 上熱下寒證 2016-03-03
上熱下寒案 劉某,女,52歲,初診:1990年9月9日。 患者主訴上半身躁熱,下半身冰涼已半月?;颊咦愿猩习肷砗鏌岢龊?,腰以下寒涼如冰,非常難受,伴面紅,唇紅干,頭暈,躁煩,失眠,腰困痛,大便干結,小便頻數,苔黃,脈寸關浮弦,尺沉細。
分類:中醫中藥 > 中醫臨床 > 臨床驗案 > 2013-03-11
赤腫而痛。耳前后腫尤 甚。胸中煩悶。咽嗌不利。身半以下皆寒。足脛尤甚。由是以床相接作炕。身半以上臥于床。身半 以下臥于炕。飲食減少。精神困倦而體弱。命予治之。診得脈浮數。按之弦細。上熱下寒明矣。內 經云。熱勝則腫。又曰。春氣者病在頭。難經云
分類:中醫古籍 > 《衛生寶鑒》 2004-04-10
此癥上焦火盛,吐痰如涌泉,面赤喉痛,上身不欲蓋衣,而下體冰涼,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。方用∶ 熟地(半斤)山萸(四兩)丹皮(三兩)茯苓(三兩)澤瀉(三兩)附子(一個)肉桂(一兩)麥 冬(一兩) 五味子(一兩) 水十碗,煎至三碗,探冷與
分類:中醫古籍 > 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 2004-04-10
此癥上焦火盛,吐痰如涌泉,面赤喉痛,上身不欲蓋衣,而下體冰涼,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。方用∶ 熟地(半斤)山萸(四兩)丹皮(三兩)茯苓(三兩)澤瀉(三兩)附子(一個)肉桂(一兩)麥 冬(一兩) 五味子(一兩) 水十碗,煎至三碗,探冷與
分類:中醫古籍 > 《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》 2004-04-10